皮膚腫瘤 |
|
|
|
|
|
皮膚的基本構造 |
|
|
|
|
|
|
1.
2.
3.
4. |
表皮層:主要由角質細胞所構成。最表層的細胞死亡變成角質素,有保護皮膚的作用。其中還有黑色素細胞,負責產生黑色素。不同人種黑色素細胞的數量都差不多,但是產生的黑色素量不同,所以造成膚色的差異。黑色素可以保護皮膚不受紫外線的傷害。因此,膚色越淺的人,越容易曬傷,更要格外注意防曬。
真皮層:主要由膠原蛋白組成,厚度是表皮層的十倍左右。
皮下組織:主要是脂肪,具有保暖與保護內部結構的功能。
附屬器官:毛髮,皮脂腺,汗腺,感覺器官等。 |
|
|
|
|
|
常見的皮膚良性腫瘤 |
|
|
|
|
|
|
1. 痣:是由黑色素細胞聚集產生的腫瘤,依深度可以再分為以下幾種: |
|
|
|
甲、接合痣:黑色素細胞主要聚集在上皮層和真皮層中間,通常是平的,較小,全身都會長,台語稱為
「蒼蠅屎」。年輕人會長很多,可是到了老年反而會變少。很少有惡性變化。可用汽化雷
射(鉺-雅鉻雷射)治療。
乙、複合痣:黑色素細胞同時聚集於表皮層和真皮層內,會向上凸起,體積比較小的可以嘗試用雷射治
療,但是體積較大者手術切除效果較好。
丙、真皮內痣:痣細胞主要集中在真皮內,在往上方長大凸起。多半都需要手術切除。
丁、藍色痣:這是黑色素細胞聚集在真皮深處形成的痣,一般都是平的,看起來顏色偏藍,雷射治療效
果並不是那麼好,需要多次的治療。若快速長大可以考慮用手術切除。
|
|
|
|
|
|
|
2. 母斑,色素斑:臉上或身上的斑斑點點其實分很多種喔! |
|
|
|
甲、雀斑:好發於年輕人的臉頰,較小,淺褐色,數量可能很多,位於
皮膚表層。一般與日曬和遺傳有關。使用脈衝光或銣-雅鉻雷
射治療效果良好。但若不防曬則容易復發。
乙、曬斑:比雀斑來的大,呈褐色,圓形或橢圓形,邊界明顯,好發於
臉部,前臂及小腿。深度比雀斑深,與日曬和老化有關。治
療可以使用脈衝光,銣-雅鉻雷射(波長532nm)甚至汽化雷射
(鉺-雅鉻雷射)。但治療後容易有局部反黑的狀況。
丙、咖啡牛奶斑:顧名思義,這種斑的顏色就像是咖啡加牛奶形成的淡
褐色,和曬斑有些像,但較大。可能從一元硬幣到超
過整個手掌大小都有可能。這種斑是先天的,是所謂
胎記的一種。色素位於真皮的中上層,可使用銣-雅鉻
雷射治療。
丁、顴骨母斑:好發於中年女性兩側顴骨的位置。是深褐色但邊界不明
顯的色素病灶。與遺傳和賀爾蒙較相關。治療並不容易
,因為色素集中的位置是在真皮層的中下層,因此傳統
雷射治療如使用紅寶石雷射,亞歷山大雷射,較容易引
起術後反黑。等到反黑消退又變成白斑,更不好看。現
在比較推薦淨膚雷射治療(銣-雅鉻雷射,波長1064nm)
,使用多次但低能量的治療,讓色素慢慢退散。只要有
耐心,約六至八次的治療就會看到很好的結果。使用對苯二酚退斑膏也有效,但必須
注意使用時要避光,也不要用超過兩個月,否則反而會色素沉澱的更厲害。
戊、肝斑:這是中年女性的夢魘。肝斑也是深斑,但面積比顴骨斑大,
呈蝴蝶狀散布在兩頰,有時眼眶周圍及額頭的兩側也會受影
響。肝斑目前的治療是以淨膚雷射 (銣-雅鉻雷射,波長
1064nm)為主。需要六到十次的療程,可以使色階降低到接
近正常膚色,但不太容易完全消失。退斑膏也會有效,但必
須注意副作用。另外也有人嘗試使用低能量的鉺-玻璃飛梭雷
射(波長1550nm)治療。
己、太田母斑:這是常見於東方女性的先天性母斑,顏色為深咖啡色到
黑色。好發於前額,眼框內側,鼻部或臉頰內側。患者
常會因為這與眾不同的印記感到羞於見人。可以及早使
用銣-雅鉻雷射治療,會有不錯的效果。
庚、先天性黑色素母斑:這是一種先天良性的黑色素瘤。在1%~2%的新生兒身會發現這種病灶。全
身都有可能發生,而且會伴隨病灶內毛髮的過度生長。對於較大的病灶來說
,日後轉變為惡性黑色素瘤的危險性會較高,所以建議在青春期前切除這類
病灶。但若病灶越大,切除後越難以縫合,所以也可以考慮做分次切除。也
就是說,先切除中間一半的病灶,直接縫合,三至六個月後,再切除其他剩
餘的黑色素母斑。對於直徑超過於20公分的大型先天性黑色素母班,如果位
置在身體中線處或頭頸部,則會有侵犯到神經系統的可能。所以建議做磁振
造影(MRI)檢查來做確認。大型先天性黑色素母斑切除後通常無法直接縫
合,多半需要植皮手術來覆蓋切除後的皮膚缺損。對於患者來說,會有永久
的疤痕留下。
|
|
|
|
|
|
|
3. 汗管瘤:汗管瘤好發於眼眶周圍,看起來像許多白色的小疹子,多見於成年女性。
汗管位於真皮層,因此汗管瘤的位置會比較深層,用汽化雷射治療不易根除,一段時間又會再復發。 |
|
|
|
|
|
|
4. 脂漏性角質增生症:又稱為老人斑,在臉部,頭皮或鬢角處最容易發生。
外觀是突出而呈咖啡色的病灶,表面粗糙,有時會搔癢。可能同時會長很多。和日曬與老化有關。這是一種表淺的病灶。使用汽化雷射,液態氮冷凍治療或電燒治療效果都很好。 |
|
|
|
|
|
|
5. 上皮囊腫:俗稱為粉瘤,是常見的皮膚囊狀病灶。
外觀是膚色的腫瘤,中央會有一個小孔狀的構造,是上皮囊腫的出口。內部是白色有臭味的膏狀物質。若是我們仔細觀察上皮囊腫的切片,不難發現,其實上皮囊腫是表皮組織長入真皮層下方所形成的腫瘤,而內部堆積的膏狀物質就是表皮組織分泌的角質素。所以治療上,必須完整的將包膜及上皮全部切除掉。若只是將膏狀物移除,上皮及包膜仍存在,上皮囊腫就一定會再復發。有時上皮囊腫會受到細菌感染,或者因為不當的擠壓而往內側破裂,形成皮下膿瘍。這時候的治療就要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先切開排膿,等到發炎消退後,第二階段再切除剩餘的囊腫組織。
|
|
|
|
|
|
|
6. 軟纖維瘤(皮膚息肉):這是常見於頸部,下頷,腋下或會陰部的皮膚小腫瘤。
除了外觀不好看,穿衣服的時候也容易摩擦受傷。有時息肉可以長到很大,只剩一個小小的莖和正常皮膚相連。可使用汽化雷射,電燒或手術切除來治療。
|
|
|
|
|
|
|
7. 真皮纖維瘤:是深棕色結節狀的皮膚腫瘤,和疤痕很類似,是由粗大的膠原蛋白堆積形成。
偶爾會有搔癢,疼痛或破皮出血的症狀。主要以手術切除治療。
|
|
|
|
|
|
|
8. 神經纖維瘤:這是一種膚色,突出的皮膚腫瘤,摸起來較柔軟,可以單獨出現或是長滿全身。
單獨的神經纖維瘤只要切除就好。若神經纖維瘤數量很多,則和基因突變有關,同時患者會出現皮膚的咖啡牛奶斑,與虹膜的贅生瘤。俗稱的「象人」就是這種狀況。有時還會合併神經的病變。病灶若過大,則會壓迫正常構造產生顏面畸形,治療起來就不是那麼簡單。
|
|
|
|
|
|
|
9. 黃斑瘤:這是常見於中年人上下眼瞼內側的皮膚病灶,呈黃色,不痛不癢,但是慢慢會變大。
有學者認為這和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的代謝不良有關。所以建議患者抽血檢驗一下是否有高血脂的狀況。治療方面,手術切除或以汽化雷射去除病灶都可行。但是靠近上眼瞼內側(內眥)的部位疤痕會較明顯,治療後也許要三到四個月疤痕才會淡化。有時病灶太大,單純切除後會造成眼皮變形,所以建議使用上眼瞼成形術的做法,平均的切除上眼瞼皮膚,不但可去除病灶,也可順便使眼皮回春,效果較好。 |
|
|
|
|
|
|
10. 粟粒疹或粟粒腫:粟粒疹是出現在臉部,尤其是眼眶,嘴巴周圍或臉頰,下巴,額頭附近的小小腫瘤,可能一次出現很多顆。
成因一般認為和汗管阻塞或是毛囊阻塞引起的。嬰兒常見,成人在皮膚受到外傷後也易引發,而且可在臉部以外出現。嬰幼兒的粟粒疹一般不需治療,成人可使用汽化雷射治療,或用小針頭或刀片挑出,但有復發的可能。 |
|
|
|
|
|
|
11. 皮脂腺增生:這是常常出現在臉部,皮膚色的突起物。
色澤較正常皮膚來的白,或呈現紅白相間的顏色,有時會看到中央有凹陷。由於皮脂腺生長在真皮的下層,因此皮脂腺增生不太容易用雷射根治。大型的病灶以外科手術切除效果較好。 |
|
|
|
|
|
|
12. 毛囊上皮瘤:這是因毛囊內的上皮增生,而往表皮突出形成的肉色皮膚腫瘤。手術切除即可。
|
|
|
|
|
|
|
13. 病毒疣:這是好發於腳掌或手指的皮膚病灶。
是因皮膚受到乳突病毒感染,引起的增生性皮膚病灶。因為是病毒感染,所以會擴散。所以萬一發現長出病毒疣,切記不要一直去摳它,以免傳染到它處。治療方面,可以使用液態氮冷凍治療,水楊酸,電燒治療,汽化雷射治療或手術切除。但有相當的復發機率。有時免疫力增強也會自行消失。臉上或頭皮上也會長,但是形態不同,通常較扁平(扁平疣)。長在生殖器附近的疣又稱為菜花,可能單獨出現或融合變成很大的病灶。
|
|
|
|
|
|
|
14. 蟹足腫或增生性疤痕:外傷後的疤痕增生通常和體質有關。白種人較少見,黃種人和黑人較多。
疤痕若僅侷限在原本受傷的地方,稱為增生性疤痕,若快速長大超過原先的範圍,則稱為蟹足腫。這些病灶的內側是粗大變形的膠原蛋白,表皮僅有薄薄一層。但因表淺感覺神經被疤痕拉扯,因此會有疼痛或搔癢的感覺。蟹足腫或增生性疤痕常出現的位置為前胸、上臂、肩膀、嘴唇周圍,耳垂或上眼皮內側(內眥)。關節附近也好發。因此有疤痕體質的人在接受手術或侵入性治療時要小心。
治療方法如下:
壓力治療 |
使用彈性膠布或繃帶壓住疤痕,使其血液循環變差,進而使疤痕萎縮變小。 |
矽膠貼片
或矽膠藥膏 |
可使疤痕表皮水分散失減少,進而穩定內部的膠原蛋白,使其增生變慢甚至退化。 |
洋蔥萃取物 |
這種藥膏可以使發炎狀況緩解,有助於抑制疤痕增生。但效果不若矽膠成分來的好。 |
類固醇治療 |
外用類固醇可使疼痛或搔癢症狀獲得緩解,但若效果不佳,則可使用「病灶內注射類固醇」,來使疤痕消退。通常需要六到八次的治療。注射時會很痛,因此可以加入局部麻醉劑來改善注射時的不適。不過若注射過量,可能或引發疤痕破裂或形成潰瘍。也有機會引起疤痕內長出上皮囊腫或感染。 |
手術切除 |
直接切除增生性疤痕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復發率,而切除蟹足腫的復發率更高達百分之九十,而且範圍會更大。建議搭配放射線治療,可以使復發率降到百分之十以下。切除的技術也很重要,必須盡量減少傷口的張力,使用可吸收縫線於皮膚下層,而最外層則用細的尼龍線把傷口對齊就好。切忌偷懶直接用大針把傷口帶起來,這樣拆線後疤痕照樣會變寬變大。而拆線後的照顧也非常重要,必須使用美容膠帶或人工皮四到六個月,預防疤痕再增生。 |
放射線治療 |
也就是俗稱的電療或鈷六十。放射線能抑制疤痕組織的活性。一般建議外科切除病灶後,立刻接受五次的放射線治療,效果最好。但是也有人擔心放射線會對人體有害。以現在的技術來說,放射線治療只要計畫得宜,不太容易過量或傷及重要器官。所以應該是滿安全的。 |
|
|
|
|
|
|
|
15. 血管瘤:血管瘤在皮膚有很多不同的形式表現。有些呈顆粒狀(櫻桃血管瘤,海綿血管瘤),有些式平面狀的(葡萄酒色斑,蜘蛛血管瘤)。
一般來說嬰幼兒的血管瘤大部份會自行消退。百分之八十的血管瘤會在八歲時消失,而到十二歲時幾乎大部分的血管瘤都會不見。但若超過十二歲沒有消失,或造成重要結構的變形或影響功能,甚至出血,就要早一點治療。手術切除或配合血管內栓塞都可以來治療這類血管瘤。但對於平面的血管病灶,可使用脈衝光,銣-雅鉻雷射(λ=532nm)或染料雷射(λ=585~595nm)治療。
|
|
|
|
|
|
|
16. 脂肪瘤:脂肪瘤是常見的皮下腫瘤,通常不會痛,摸起來軟軟的,會移動。
但有時候脂肪瘤會壓迫到局部神經或其他組織,而引其局部疼痛不舒服的症狀。四肢,軀幹,頭頸部都有可能發生。有時會長很多個。絕大多數的脂肪瘤都是良性的,是由成熟的脂肪細胞組成,多半都有包膜存在。四肢或胸,腹部的皮下脂肪瘤只需要小小的切口就可以把它擠出來。背部或後頸部的脂肪瘤會和周邊組織沾黏的比較厲害,因此需要比較大的切口來切除。有時會看到直徑大於十公分的脂肪瘤。若不想要留下太大疤痕,可以考慮用抽脂或雷射溶脂的方式移除。
|
|
|
|
|
|
哪些腫瘤可能有惡性變化 |
|
|
|
|
|
|
A. Asymmetry; 生長不對稱
B. Border irregularity; 邊緣不規則
C. Color change; 顏色改變或不均勻
D. Diameter > 0.6cm; 直徑大於0.6公分
E. Evolving; 腫瘤外觀出現變化,如快速變大或出現隆起,潰瘍等。
皮膚或軟組織的腫瘤若有上述變化,一定要盡快就醫,以免延誤治療的先機!
基本上皮膚的癌症都需要所謂「廣泛切除」的治療。也就是說,切除腫瘤時,邊緣要包括一部份正常的組織,才能確定切除的很乾淨,沒有遺留任何種瘤組織在身上。要確定切的乾淨,前提是要切得夠大。但是到底要切多大,這個並沒有一定的說法。比較實際的做法是: 在切除病灶後,請病理科醫師立即做冰凍切片,確定腫瘤有切除乾淨,這樣就可以放心的縫合傷口或做其他的重建手術修補傷口。 |
|
|
|
|
|
常見的皮膚惡性腫瘤 |
|
|
|
|
|
|
|
|
|
1. |
基底細胞癌
這是最常見也最輕度的皮膚癌。是從表皮最底層的「基底細胞」長出的皮膚病變。好發於頭頸部皮膚。老化,日曬,紫外線過量都是可能的誘發因素。基底細胞癌的表現可能是一個凸起的皮膚腫瘤,或是像黑色素痣但邊緣不規則,也可能是凹陷或是潰瘍狀的病灶。一般來說生長並不是非常快速,也不會轉移到遠端的其他器官,但是會侵犯局部的組織結構。對於可疑的病灶,必須先切片檢查。一旦確定為基底細胞癌,則需要接受廣泛切除合併植皮或皮瓣轉移重建。基底細胞癌切除後復發的機率不算低,所以五年以上的長期追蹤非常重要。
|
|
|
2. |
鱗狀上皮細胞癌
這是從表皮的基底層或棘狀層長出來的惡性皮膚腫瘤。惡性度比基底細胞癌來的高,生長速度快,會局部侵犯也會遠端轉移,所以需要更積極的治療。手術切除合併植皮或皮瓣重建是必要的,若有局部淋巴結轉移,也必須要做淋巴結廓清術。有時還要加做放射治療降低復發的機率。儘管如此,鱗狀上皮細胞癌仍然有較高的復發機率,所以更需要長期且密切的追蹤。
|
|
|
3. |
黑色素細胞癌
黑色素細胞癌(Melanoma)是惡性度最高的皮膚癌症。是從表皮層內的黑色素細胞受到紫外腺刺激或是其他皮膚致癌物刺激而引發的癌症。臨床表現也是非常多樣化,從黑色的皮膚斑塊,慢性皮膚潰瘍,到無色的皮膚腫瘤,都有可能是黑色素細胞癌的表徵。在南半球的白種人,黑色素細胞癌的盛行率較高。因為南半球臭氧層破損,導致紫外線過量,又加上白人皮膚本來就容易被曬傷,因此容易得到此症。以黃種人來說,黑色素細胞癌也算常見,與白種人不同的是,病灶較常出現在四肢,如手掌,腳掌以及指甲附近的黑色素細胞癌都很常見。因此國人對於出現在四肢任何不正常的黑色素病灶,都必須特別留意。黑色素細胞癌會侵蝕淋巴結,也會轉移到遠端的器官如腦部,肺部,腎上腺及肝臟等。一旦確定診斷,必須盡早做廣泛切除。對於侵犯深度較深的病灶,甚至要做淋巴結廓清手術。而術後還必須接受化學治療或免疫治療。復發的機率也高,治療後的追蹤要長達十年以上。
|
|
|
4. |
包溫氏症
這是一種鱗狀上皮細胞癌的癌前病變。看起來是有明顯邊緣的紅色斑塊,但容易脫屑。要是不治療,以後一定會變成皮膚癌,所以建議發現後盡早切除。 |
|
|
5. |
日光性角化症
日光角化症多半出現在陽光曝曬的部位,如頭頸部,臉部,四肢等。呈現紅色且有角質增生的皮膚病灶。這也是一種癌前病變,日後也會變成鱗狀上皮細胞癌或基底細胞癌,所以建議盡早切除。 |
|
|
|
|